文旅场景上新,激活假日“大流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8 13:29:00    

今年“五一”假期,各地推出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文化活动和惠民举措,着力满足群众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

亮眼的“五一”消费成绩单,背后是一个个寻找诗和远方的游客,映射的是文旅经济的活力。不少地方打造新场景、推出新产品:有的把老厂房改造成文旅体验区,融入形式多样的文旅新业态,满足游客不同体验需求;有的推出情景体验剧,借助声光电等科技特效,带领游客进入特定的历史场景;有的运用VR和AR技术,让游客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穿梭;有的文艺范儿十足,轮番推出各类“快闪”表演……这些不仅切实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而且激活了假日“大流量”。

以“体验感”为导向的场景创新,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文旅不同于传统旅游,传统旅游强调的是“游”,文旅则在乎的是旅游中的文化收获、精神体验和情感满足,注重文化符号的呈现与表达,更关注游客精神需求与文化的呼应。因此,文旅首要在“文”,其次在“旅”。可以说,在消费需求升级与技术变革的双重驱动下,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以“体验”为主、“观光”为辅的复合型产业。层出不穷的文旅消费新场景正是这种变化的生动体现,也反映了文旅产业供给升级的必然趋势。

文旅消费场景创新也是对空间价值的重新定义。比如,工业遗址转型为文化创意园区、传统村落转化为沉浸式体验空间,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功能置换,而是通过文化与技术手段重构物理场所的文化空间,以文化空间满足游客深层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这类文旅产业场景创新实践以物理空间为基础,构建游客的情感连接新载体,证明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可行性。与此同时,文旅产业也完成了从观光游向体验游的转变,获得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进一步说,数字技术赋能为文旅消费场景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字技术的渗透正在重塑文旅产业的底层逻辑。VR和AR技术应用不仅是体验升级的工具,更是重构产业生态的关键变量。数字技术赋能打破了文化旅游产业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界限,形成“虚实共生”发展格局,推动“在线”和“在场”相互交融,让游客感受到科技力量的“沉浸感”。

假日经济“热辣滚烫”,消费潜力加速释放。文旅市场强大和旺盛的生命力,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良好态势的缩影,也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展现。越是有需求,越是有潜力,越要精心呵护。未来,各地不妨在行业引导、管理规范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文旅消费场景创新上多想办法,让新的消费场景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