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黑牛毛帐篷里的传承长卷
通讯员 浩尔娃 巴图那生
在苍茫的青藏高原上,黑牛毛帐篷如同大地上的黑色星辰,是游牧民族一直形影不离的“移动家园”。一顶顶由黑牛毛手工编织的帐篷,既是他们遮风挡雨的温暖庇护,又是抵御严寒酷暑的坚实屏障,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牧民生生不息的游牧记忆。
在新时代非遗保护的浪潮中,这些承载着游牧文明基因的黑牛毛帐篷编织技艺正焕发新生,通过“文化守艺+就业富民”的创新模式,传承千年的手艺绽放出与时俱进的魅力,谱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动人篇章。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巍峨的祁连山下,每当藏茶沸腾,炒熟的青稞香气弥漫开时,青海智格尔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扎西才让就会向远道而来的游客,讲述那些流淌在草原上的关于黑牛毛帐篷的故事。
2021年5月24日,这无疑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由天峻县申报的传统帐篷编制技艺(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成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不仅是对千年游牧文化的高度礼赞,更标志着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事业迈入全新阶段。
“‘北漂’九年,回到家乡后,眼见黑牛毛帐篷制作的传统手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我心里便萌生了要把它传承下去的念头。于是,我聚集了不少坚守这门技艺的老艺人,一起创办了这个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传承基地。”扎西才让介绍说。
走进基地作坊,老手艺人正在制作黑牛毛帐篷,时光仿佛在此凝固。他们先将收集来的黑牛毛仔细分拣、梳理,去除杂质后,用传统纺车将牛毛纺成坚韧的毛线,再按古法将毛线染色、晾晒。随后几人默契配合,用木梭在织架上穿梭引线,将毛线织成厚实的牛毛布。布料织好后,再根据帐篷的尺寸裁剪、拼接……一顶能抵御风雪的黑牛毛帐篷便在老人们的巧手中渐渐成形。
“这牛毛得选最厚实的,纺线要匀,织布要密,这样的帐篷才能经得住高原的风雪。我们织的不只是帐篷,更是祖宗传下来的手艺,是游牧人的根。”天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东巴一边穿梭引线,一边笑着说,这每一针每一线都延续着千年传承。
随着牧民定居工程的持续推进,现代化住房与改良帐篷显著提升了牧区生活品质,传统黑牛毛帐篷逐渐淡出日常居住领域。但这种物质载体的退场并未削弱其文化生命力,在青海智格尔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创新实践中,古老的制帐技艺正以全新的形态在城市空间延续,尤其对于在都市成长的藏族青年群体而言,黑牛毛帐篷已从生活必需品转化为文化记忆符号。
青海智格尔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非遗传承为纽带,走出了一条兼顾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道路。据了解,该公司60%的团队成员曾是低收入群众,通过进入公司工作,收入不断稳定增长,老手艺成为了当地人致富的新希望。
“以前在家门口找不到合适的活儿,现在跟着老艺人学做黑牛毛帐篷,收入增加了,既能学手艺又能顾家,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学徒彭措拉毛难掩喜悦地说,而这正是“文化守艺、就业富民”的真实写照。
面对年轻一代受现代多元文化影响、传承空间不断缩小等挑战,青海智格尔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创新经营模式,他们将非遗与旅游、文创等产业深度融合,如开发黑牛毛帐篷主题文创产品,举办非遗研学活动等,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门古老技艺,有效拓宽了传承路径。
“我们将通过自身努力,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到更大的舞台,进而带动解决当地老百姓的就业问题。目前,公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在努力带学徒,开展传统与现代手法相结合的产品研发。”扎西才让说。
从游牧岁月的“移动家园”到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从匠人指尖的百年坚守到“非遗+产业”的现代转型,青海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正在时代浪潮中绽放独特魅力,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高原牧人的文化记忆永续流淌。
编辑:殷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