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样了!东胜这个“黑浪浪”得去逛逛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08:14:00    

在东胜有这样一个“黑浪浪”

可玩、可学、可品、可购

说的就是

东胜非遗文化巷

走,瞧瞧去!

阳光洒在东胜区建设街道一处幽静的青砖小院,掀开这座非遗文化小院皮艺教室的门帘,里面却十分热闹——20余位居民正专注跟随老师学习制作皮雕钥匙链。

“先按皮子轮廓打眼缝合……”老师边讲解边演示。手腕轻转间,牛皮在大家手中逐渐成形,变成一个个钥匙包雏形。市民韩治华看着自己完成的作品,脸上难掩自豪:“这是我第一个非遗手工作品,还不错吧?”

看到大家学习制作皮雕的热情这么高,非遗文化小院负责人高琴非常感动,“希望通过这样的沙龙活动,让非遗传承更有力量。让更多朋友关注非遗,爱上非遗。”

这座约800平方米的非遗文化小院,不仅有皮艺工坊,还开设了陶艺、古琴、布艺、葫芦烫画、香篆等多种非遗课程,吸引着手工艺人和美学工作者在此聚集、创作。

小院只是东胜非遗文化巷整体画卷的重要一笔,这条连接建设街道新丰社区与育英社区的巷道,才是老街“焕新”的重头戏。

这里原是有着约40年历史的家属院平房区,占地约12000平方米。随着居民搬迁,部分房屋一度闲置。2021年6月,在东胜区老旧平房招商政策和特色街区建设的推动下,这片空间被重新激活。

2021年小巷旧貌

改造前小院旧貌


历经四年改造,如今已有16套、约3200平方米的院落蝶变新生,正式投入运营。同时,约1000平方米的配套项目正在建设中。昔日的旧宅院,已转型为一个集“可玩、可学、可品、可购”于一体的文化街区。

改造后的小院新貌

漫步巷中,不同院落各具特色,共同构建着丰富的文化生态。作为核心之一的非遗文化小院,是“手艺+美学”的创作基地;不远处的多福小院,则承担起团建、生日会、聚餐乃至非遗夜校等活动,成为传统连接现代的社交平台;多聚小院则提供非遗主题的餐饮、茶咖等休闲服务,让文化在舌尖流淌;同时,在建的非遗小剧场、非遗传习所和小小民艺馆,也将为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这些充满艺术气息的空间,配套着非遗美食茶饮,已成为吸引游客打卡、居民聚会的特色场所。

闹中取静的多福小院

“重塑”小巷,使城市的文化脉络更加丰富。特色街区建设,东胜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坚持“政策引领+市场运作”由政府搭建平台,房运置业主导改造;同时,引入非遗传承人、美学工作者等专业力量;确定“文化为核+业态复合”方向推进沉浸式体验——皮艺课后可尝试烙马印,青砖院落、工具器械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文化场景;“社区共建+可持续传承”的理念贯穿始终,居民不仅是体验者,更是参与者和传播者,他们将手作带回家,无形中扩散了文化影响力。

一条从手作体验、品鉴茶咖、消费非遗产品到文化娱乐的链条正在形成,使非遗文化巷成为吸引游客、拉动本地经济的文化新名片。“这里不仅是丰富居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场所,更是传承非遗文化的课堂,我们会持续支持小巷的发展。”建设街道民联社区党支部书记贾新星说。

俯瞰非遗文化巷

当居民们带着亲手制作的钥匙包离开小院,指尖似乎还留有皮革的温润。巷弄深处,敲打、揉捏的声响正融入日常。这条生机勃勃的东胜非遗文化巷,正在保护与传承中扎下深根,在守正创新里不断萌发新枝。



(记者:傅雨维 郝咏梅)


编辑:鲁敏 审核:田志强 朱少立 孙云霞

校对:任施瑶

新闻热线:0477—8139311

投稿邮箱:dsb0477@163.com

声明:东胜区融媒体中心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者,本平台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