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录|讲好绵延不断的城市文化故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上海市将“保留城市记忆、彰显海派特色”与“提升生活品质、激发创新活力”同步推进,在街区层面推行“文化合伙人”机制。居民、在地企业、非遗传承人可成为合伙人,参与公共空间设计及文化活动策划。(据《中国城市报》7月7日报道)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老树木、老建筑、老街区,承载着市民的集体记忆,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福州的骑楼……诸如此类的城市文化遗存,记录了普通市民的生活轨迹,保存着城市发展的历史年轮。
城市更新不仅在于物理空间的重构,更在于文化基因的延续。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都应当在不割断历史脉络的前提下进行,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北京杨梅竹斜街在不改变胡同肌理的前提下,厘清并保护原有的文化基因,以微循环改造方式为居民提供良好生活环境。福州三坊七巷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在基础设施方面采取隐形更新方式,地下埋设排水、电力等现代化管网,地面保留石板路。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通过合理的方式方法,完全可以在城市改造的同时,保留街区的历史风貌。
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很重要的一点是划出红线。前些年,个别地方在城市建设中忽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破坏了城市历史风貌,割裂了城市文脉,原因就在于没有系统的规章制度和有效的政策保障。在这一点上,上海市的做法带给我们一些有益启示。在《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基础上,该市建立“市级战略—区级细分—街区精度”的保护梯度,核心历史风貌区坚持“原真性+最小干预”原则,一般历史街巷与工业遗产片区允许“功能置换+体量局部调整”。多层级保护体系,兼顾了城市的可持续有机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城市更新,不是用新建筑覆盖旧时光。妥善处理各种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就一定能讲好绵延不断的城市文化故事,让市民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汪昌莲)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