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青春热血融入时代发展脉搏
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蓬勃生长,成为“大思政课”的重要一环,也为学生搭建起“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平台,促使他们接地气、知民情、立大志,迈出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重要一步。
不久前,吉林财经大学800余名学生从校园出发,参与各类社会实践。从阡陌里巷到田间地头,从实践服务到调研访谈,他们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奋进精神,用耳朵倾听群众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01
一次拍摄
见证城市蓬勃生机
来到南溪里文旅小镇,会计专业大一学生蒋婉秋的身份不是游客,而是一名“色彩捕手”,她将给南溪里拍摄宣传片,用摄像头记录下这座“多巴胺”文旅小镇最鲜活、靓丽的时刻。
集装箱式的店铺错落有致地分布,让人感受到迎面而来的活力与新意;酷炫的裸眼3D大屏,仿佛置身于科技与文化的交融之中;站在470米长的云端栈桥之上,湿地的秀美风光一览无余……随着摄像头的推移,蒋婉秋注意到,小镇独特的建筑风格不仅涵盖了吃、住、游、乐、购、文、体七大体系,更为游客提供了“快耍”与“慢活”的双重生活体验。大红、橘黄、亮橙、克莱因蓝等高饱和度色彩的运用,使得整个小镇洋溢着年轻、阳光的气息。
休憩时,蒋婉秋来到了小镇中新开的言几又书店,跟店员交流中了解到,目前店内不仅精心打造了专属儿童的读书区域,更通过每月举办的各类读书、绘画展览等活动,为区域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书店为这座活力小镇增添了一抹浪漫的文化气息,让诗与远方近在咫尺。
“给文旅小镇拍宣传片,就像给它写情书。那些精心设计的运镜和转场,是为了让观众在短短几分钟里,爱上我们几个小时发现的惊喜。”南溪里的一日拍摄,让蒋婉秋从各个细微之处感受长春蓬勃发展之势,也从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中触摸到它跳动的脉搏。
02
一次实践
扬起职业理想风帆
为时一个月的图书管理实践工作,让计算机专业的李昀奕与正阳街道丰和社区的图书室结缘,也结识了一群“新朋友”。
尽管图书数量庞大、类别繁多,但图书分类工作对于李昀奕来说并不算一件难事。计算机专业的她熟练掌握各种office软件,对图书进行分类、编号,并运用Excel软件整理图书名称。当社区的小朋友来到图书室寻找图书时,李昀奕都能精准地帮助他们找到。
业余时间,李昀奕也会参加社区举办的爱心托管和“益课堂”活动,辅导孩子做作业、和孩子们一起做手工艺品。活跃在社区课堂与图书室的李昀奕,也被小朋友们视作知心大姐姐,近一个月的社区实践,让她收获了孩子们一张张灿烂幸福的笑脸。
“科学技术不仅要向上攀登高峰,更要向下扎根基层,真正惠及群众的日常生活。”经历这次图书管理实践后,李昀奕深有感触地表示,未来希望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更多社区打造智能化服务平台,通过技术创新赋能基层治理。
03
一次帮助
绘出社会温暖图画
对于东岭南街华阳社区,金融系大二的张珺淩有着一段特殊的记忆,这是她儿时姥姥居住的地方。
这一次以社区工作者的身份走进华阳社区,张珺淩刷新了她的认知:“这里的路更平了,商户变多了,基础设施也更加完善了,和我记忆里的样子完全不同。”看见自己儿时熟悉的老街区悄然“旧貌换新颜”,张珺淩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城市发展和人居生活改善的同频共振。
从学生到成为一名社区服务者,身份的转变让张珺淩的心境发生了变化,也注意到了很多以前从未关注的事。在为时一个月的社区实践经历里,她发现很多老人普遍面临“数字鸿沟”的难题。
“我记得在一个上午,一位大爷在社区党群服务站门口徘徊,脸色有些忧愁。”见状,张珺淩立刻前去询问:“请问您需要帮助吗?”大爷犹豫地开口:“我手机欠费了,不知道怎么缴费……”在得知大爷的需求后,张珺淩立马热情地接过大爷的手机操作起来,短短几分钟就帮助大爷完成了缴费。
大爷离开后,张珺淩想明白了,那些年轻人习以为常的“下一步”,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是难以跨越的“鸿沟”。她需要做的,就是弯下腰来,接住那些被快时代甩在后面的身影。
在这场知行合一的成长旅程中,学生们的足迹遍布城市。“对社会有大情怀,对时代有深思考,脚踏实地发挥专业所学,为地方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在实践过程中寻找自己的奋斗方向和人生价值,这是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最大的初衷。”对于学校积极推进学生参与各类实践的初心,吉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团委书记邢伟罡坦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成为社会实践“回头客”,用眼之所见、耳之所听、心之所感、行之所至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的生动实践,这些正是实践效果最真实、最直接的呈现。
来 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