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100个昆明新居民|昆明的美,不在匆忙赶路中,而在停下脚步时

开栏语:昆明,以其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开放包容的政策氛围,以及不断升级优化的旅居服务体系,成为新兴热门旅居目的地。而“旅居昆明”话题火热的背后,是一个个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居者鲜活的生活试验,他们选择昆明的理由、在昆明的生活方式各不一样,折射的是一个城市的多面性和丰富度。由中共昆明市委网信办指导,掌上春城开设“寻找100个昆明新居民”栏目,邀请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昆明“新居民”,聊一聊他们的选择和生活。

掌上春城讯 在昆明市石林县,来自武汉的退休工程师张万红用三年三次旅居的经历,诠释了“生活在别处”的另一种可能。他以花为伴、以舞为友,在石林的奇峰绿水间找到了对抗岁月焦虑的答案——原来,最好的养老不在远方,而在能安放身心的地方。
缘起:从“避暑客”到“常住民”的转身
2021年,张万红第一次来到昆明。“那时只是想找个凉快的地方过夏天。”他坦言,“但走在石林的老街上,看到撒尼姑娘们穿着五彩斑斓的服饰跳舞,听到大三弦叮咚作响,突然觉得这里像极了记忆里外婆家的巷子——热闹、有人情味,还没那么拥挤。”

此后两年,他成了昆明的“常客”:冬天赏滇池海鸥,夏天住石林避暑。“云南的气候就像魔法师,每个季节都能给我惊喜。”他笑称,“最难得的是,这里的物价和人情都像春风一样温柔。”
扎根:在民族风情里触摸“慢生活”
张万红的旅居日常充满烟火气:清晨在双龙广场看彝族阿妈跳烟盒舞,逛菜市场买野菜,傍晚跟着本地居民学做乳饼。“昆明的米线太绝了!”他念叨着,“昆明的米线和我们那的热干面完全不一样,虽然辣得通透,却不伤胃,每次都要打包两份带走。”

但真正让他心动的,是石林的文化温度。今年夏天,他在广场偶遇彝族火把节排练,忍不住加入舞蹈队伍。“刚开始手脚都不协调,但当地人笑着教我甩裙摆、踏节奏,那一刻仿佛成了一个当地人。”他感慨,“在这里,年龄从来不是界限,快乐才是通行证。”
旅居哲学:用脚步丈量云端的日子
作为资深“候鸟老人”,张万红的旅居选择有自己的“算法”:“冬天去西双版纳体验傣家风情,秋天在元阳梯田追一场日落,夏天就回石林听山风唱歌。”他将每个城市比作书架上的书,“翻开不同的篇章,才能读懂云南的厚度。”

对于未来,他没有固定计划:“或许哪天走不动了,就在石林买个小院种三角梅。不过现在嘛,跟着自己的心情出发,去大理古城喝白族三道茶,或是参加杏林大观园的中医养生课,我随心所欲。”
代言:给“新昆明人”的暖心指南
当被问及如何推荐石林,张万红掏出手机展示相册:“你看这段火把节的视频,还有这张双龙广场的夜景……”他总结了三条“私藏攻略”:
人文之旅:清晨去长湖镇看撒尼人织布,晚上参加彝族篝火晚会;
美食地图:官渡古镇的饵块、石林老街的乳饼、野生菌火锅“必打卡”;
疗愈指南:每天睡到自然醒,午后在公园听戏曲打盹,夜晚数星星入眠。
“云南的美,不在匆忙赶路中,而在停下脚步时。”他笑着说,“如果你想来场‘松弛感’旅行,记得带两样东西:一颗爱玩的心,一双不怕起水疱的布鞋。”“在石林,时光会放慢脚步,等你慢慢爱上它。”
掌上春城记者:许海凡
美编:姜维钢
校对:王仪
责编:李晓梅
编审:吴晨萍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