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里的思政教育:“键对键”、“屏对屏”,更要“人对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0 12:55:00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进一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善用数字赋能,努力使其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坚守人本性

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能较为精准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和兴趣偏好,使“按需供给”“因材施教”“精准滴灌”成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得以提高。但是,数字技术的底层逻辑是工具理性,强调数据中心、推崇数据至上,认为世界可以用数据来计算,人可以通过数据来画像。与此同时,数字赋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从面对面逐渐发展演变为“键对键”“屏对屏”,学生不时面对冰冷的机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的人本主义取向难免发生偏移,人文关怀可能弱化,从而导致师生的情感纽带出现断裂,由此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

因此,在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坚持技术在场、数据在场,强调用数据说话,又要摈弃唯技术、唯数据的思维,牢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秉持学生在场、思想政治教育在场的理念。要透过数据反映的学生所思、所想、所疑、所惑,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现实困难和成长诉求,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要抚平数字赋能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情感“落差”,在和学生“键对键”“屏对屏”的同时,经常和学生“面对面”,通过思想交流、情感共鸣实现价值引导。

夯实学理性

交互体验和互动参与是数字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显著特征。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集合交互的虚拟空间,能够让学生在全息化、体验式、沉浸式的立体育人场景中学习,享受触觉、听觉和视觉盛宴,使思想政治教育形象化、趣味化、时尚化,助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增强有效性和实效性。但由动画、视频、音频等建构起来的立体式育人环境在提高学生的认知体验和感官刺激的同时,又可能影响学生对现实的辩证思考、对困难的理性把握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思想性和学理性。因此,在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充分运用新技术带给学生的感官刺激、沉浸式体验,不断提高学生对建党百余年来、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新时代十余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情感认同,更要进一步夯实学理性、提高思想性,坚持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科学的理论说服学生,用辩证的思维启迪学生,使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道理学理哲理,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同。

增强现实性

虚拟和现实空间的并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空间上的重要表征,实现两者的融合统一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数字赋能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桎梏,有效解决了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缺位、失语等难题。但是,虚拟空间的存在又可能使学生陷入数字技术构造出来的“镜像世界”难以自拔;经常穿梭于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可能使学生在现实自我与虚拟自我的频繁转换中迷失真我。

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运用虚拟空间,不断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利用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优势的同时,不能遗忘现实空间的基础性作用。要坚持用现实的社会空间教育启发学生,经常将学生带入鲜活的现实生活,通过社会实践、实习见习、社会调查等,引导学生在现实的、生动的生产和生活中感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体悟社会的丰富性、问题的复杂性、任务的艰巨性,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发挥能动性

算法推荐在满足教育对象多层次、多样性的学习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精准性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学习被算法控制、为机器左右,学生长期接受单一、有倾向性的信息,容易产生极端思维、偏狭认知、偏激情绪,无法全面、系统、理性看待周围世界。为此,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挖掘、算法推荐带来的便利,又应该对数据依赖、算法控制保持足够警醒。教师要发挥能动性,主动利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访谈、座谈、观察、问卷等研究方法,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主观态度与情感倾向、家庭状况和现实诉求,积极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教育引导学生主动走出信息茧房,挣脱算法控制,以更理性的头脑面对问题和挑战,更宽阔的视野看待中国和世界,更开放的胸怀拥抱当下和未来。

面对汹涌而来的数字化浪潮,我们必须瞄准立德树人目标,既善于守正又勇于创新,只有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才能真正以数字技术讲好“大思政课”。

(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思想动态大数据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