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华章|95后全国劳模孟晓轲:扎根乡村 让社工微光炬照万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20:00:00    

视频:夏阳

央广网重庆5月1日消息(记者白刁尹 实习记者田佳鑫)“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评选表彰大会4月28日在北京召开。95后重庆小伙孟晓轲作为此次受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内心难掩激动,“这份荣誉是鼓励更是责任,我会带着它继续扎根基层,为更多人带去温暖与希望。”

孟晓轲接受表彰后在人民大会堂合影(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1996年出生的孟晓轲,自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毕业后,与大多数倾向留在城市工作的年轻人不同,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在重庆秀山偏远山区从事社会工作。

孟晓轲成为社工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民政部“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去秀山县钟灵镇云隘村开展村民的需求调研。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提前给大伙备好早餐。徒步20公里左右,一路跋山涉水,挨家挨户逐一走访交谈。饿了,傍着山路席地而坐,啃几口干粮;渴了,喝几口山泉水,继续出发。经过20多天的不懈努力,调研小组走访3260余人次,书写了10万余字的群众需求调研报告,为秀山县钟灵镇云隘村扶贫社会工作提供了专业数据支撑。

2017年以来,他针对秀山县“一老一小”、重点青少年、特殊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累计服务群众超4万人次。2021年10月被重庆市委、市政府授予“重庆市劳动模范”称号。

孟晓轲在共青团“伙伴计划”示范项目中讲解(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如今,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劳动模范一起,就读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看似年轻的孟晓轲,经历却十分丰富。在第一次登上劳模大讲堂时,他分享的内容让全班同学都流泪了。

“我们是学校社会工作者,定期去村小为留守儿童开展成长支持工作。上体育课时,我坐在花坛边,孩子们看到我就都跑过来和我打闹。突然,有个孩子爬到了我头上,一个女孩站在我面前叉着腰,怒斥爬我头上的孩子,说这样对孟哥哥不礼貌。我头上的孩子小声嘀咕着‘这有什么嘛,我从来没把他当成我的哥哥,我一直把他当成我的爸爸。’”孟晓轲听完又感动又心酸,但泪点却在2年后,那孩子发来一段视频,视频中一个中年人在厨房炒菜。她边录边说:“孟爸爸,我真正的爸爸回来了,感谢你陪伴我1年。”

孟晓轲(左一)走访低保户(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无数个夜晚,孟晓轲走在乡间的田野上,看着村落的房屋发出点点微光,心中的幸福感不言而喻。浇灌草木、清扫庭院、开展普法宣讲、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我只是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但乡村的变化却能实实在在感受到。”孟晓轲的日常便是如此,在不经意的瞬间点燃了人们心中的灯,也照亮了乡村的每个角落。

“整个秀山县的27个乡镇街道我都去过了,也深入过很多村的小组。”8年的时间刻度上,是孟晓轲走过的10万余公里路程,他的足迹遍布秀山的村村落落。从刚入行时旁人眼中“不认识的实习生”到如今“秀山一线坚守最久的社工”,他对工作始终满腔热血。

“社会工作真能带来如此成效,比书本上生硬晦涩的文字形象得多。”曾经受孟晓轲帮扶的小姑娘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吉首大学大一学生陈佳敏常用课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我这个年龄就是当时的他,我现在做的事情,也是当时他所做的事。他让我学会爱,并将爱传递给社会,传递给大家。”

社工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职业,但孟晓轲有自己的坚持,“劳模精神对社会工作而言是精益求精,把每一次服务做得更细致、做得更系统、做得更专业,它才能更特色化。”

这次表彰大会,是孟晓轲第四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前三次,他都是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学员的身份列席,这一次,他站到了更高的位置。

“社会工作需要劳模精神。”未来,孟晓轲有一个更宏大的愿景,“立足西部地区,整合资源,成立一个全劳模班底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提供最专业、最顶尖的社会工作服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