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感超40℃,上海霸榜全国!最新确认:下周天气转折,新台风生成,直奔我国,或爆发至超强台风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上海今天是多云为主的天气
早间全市最低气温在27~31℃之间
白天西南风助力气温快速上升
8时2分
上海中心气象台就发布了
高温黄色预警信号
此后于13时54分更新为
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9时30分
上海和浙江部分地区的气温
就已经来到35℃左右了
霸榜全国气温榜
上海徐家汇更是已经达到高温
体感温度甚至超过40℃

徐家汇站最高气温最终定格在了36.9℃,是近期气温的一个小高峰,也是今年的第22个高温日。由于气温高,午后崇明等地有局地对流云团发展,出现了短时雷阵雨天气。

@中国天气 统计1961年以来气象大数据发现,历年夏季六节气(立夏至大暑)期间,最热的前10名年份均在2000年及以后。今年立夏至大暑期间,全国平均气温达到21.15℃,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也就是说,你度过了1961年来最热夏季六节气。

台风最新动态
今年第11号台风“杨柳”(热带风暴级;英文名称: Podul)于今天早晨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下午14时位于台湾省花莲市偏东方向约2460公里的洋面上。预计,“杨柳”将以每小时15~20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并向台湾以东洋面靠近。未来4天“杨柳”对我国近海海域无影响。

@中国天气 首席气象分析师@weatherman_信欣 分析称,由于台风北侧的副热带高压维持带状,“杨柳”总体路径或将是西行奔向我国,13日之前对我国无影响,13日以后要密切关注。从强度上来看,“杨柳”西行过程中,季风气流会供应更多水汽,强度还可能加强。而且“杨柳”个头小,强度上限有可能达超强台风。但由于“杨柳”还处于初生阶段,预报不确定性大,再等两天形势会逐渐明朗,大家继续留意最新预报。

从历史统计来看,常年8月是台风生成最多的月份,生成个数可达5.63个。从1991年至2020年气象数据发现,刚刚过去的7月台风生成个数远超常年,今年8月刚过去8天已有2个台风生成。
未来天气趋势
今夜到明天多云,今天上半夜以前和明天的午后局部地区阴有短时阵雨或雷雨。
明天早晚都很热
早间最低气温在30℃附近
白天最高气温仍将冲击37℃
西南风4-5级,沿江沿海地区阵风有6级。相对湿度90%-45%。体感闷热,注意防暑降温。
下周一前后雨带南压至江淮地区,本市有一场较明显的降水,同时气温有所下降,最高气温降至32℃附近;下周三起副热带高压又有所增强,本市处在其边缘,多午后局地雷阵雨天气,最高气温又将回升至34~35℃附近。提醒大家继续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很多朋友也许想着
白天高温炙烤
不妨晚上趁着月色出门活动活动
但没想到
——最近几天夜间都焖蒸像桑拿!
上海夜间温度基本达到了30℃!
根本不给人喘息的机会
可谓热得很彻底了

小心!
容易被忽略的“夜晚高温”
其实更危险!
大家也许有疑问:
“夜晚没有太阳为什么还会有热浪?”
“这热浪从何而来?”
“夜间高温有何危害?”

一起来看科普
↓↓↓
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的气温称为高温,连续数天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之为高温热浪。
夜间热浪顾名思义就是在夜间的高温热浪,即夜间温度持续偏高。虽然其出现在夜间,但“武力值”和“破坏值”却不容忽视。夜间热浪擅长用夜晚的漆黑来迷惑人们,使人们对其掉以轻心,随即释放大量热量。
夜晚没有太阳为什么还会有热浪?
通常我们认为,日落后气温就会自然降低,但实际白天累积的能量在夜间才开始慢慢释放。白天在大气边界层内积累的热量, 可以保存至夜间, 所以白天高温可以持续至夜间。

1980-2017年中国夜间热浪事件次数的时间序列及趋势。图片来源:Shi, Z. et al., 2021
在夜间,因为热岛效应等因素,城市内部持续高温的时间会更长,温度下降缓慢。若是在湿润的气象条件下(俗称“桑拿天”,没错,就是最近的上海
), 夜间有云层,像大棚的保暖罩一般盖着,较强的向下长波辐射也能造成夜间温度较高。
夜间热浪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两点:(没错,上海又全中)
一是城市化导致蒸发量减少和风力减弱,加强了热岛效应。
二是除了减少蒸发和风外,城市的黝黑道路比农村的绿色植物更低的反照率,增加了白天的热量储存并增强了夜间的长波热量释放。

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图片来源:Gosmartbricks
一般城市的发展程度越高,下垫面铺路越多,渗水能力越差,对应着不透水表面积越大,地表蒸发减少却又吸热增多,最终则不断地使城市热起来。
夜间热浪有何危害呢?
事实上,夜晚气温虽然没有白天高,但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仍不容忽视。夜间温度升高会降低人们的降温能力,阻止人体从白天的高温暴露中恢复,从而增加中暑、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风险。
发表于《柳叶刀—星球健康》的国际合作研究指出,预计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引发的夜间高温,将使全球死亡率增加60%。

研究团队称,到2090年,在东亚的28个城市,“热夜”事件的平均强度将翻一番,夜间温度将从20.4℃增加至39.7℃。过高的温度破坏了人正常睡眠模式,从而增加疾病负担。
夜间的热环境可能会干扰正常的睡眠,而睡眠不足则会导致人类免疫系统、精神健康受损,并加大患心血管疾病、慢性病、炎症等风险。
如何应对“夜间热浪”?
●高温天气提前拉窗帘。如果卧室下午或傍晚依旧阳光充足,则可在白天气温升高时提前拉上遮光窗帘,这样室内升温会慢下来,相对更加凉快。
●夜间高温对人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体现在睡眠上。可以采用提前开风扇或空调以降低室温,使用透气的竹制床上用品等。不过,在日夜兼热的情况下,更要注意避免终日待在空调房导致缺氧引起头疼等“空调病”。
●饮食上以清淡为主,睡前避免吃大鱼大肉高油食物,因为消化食物的过程也会引起体温升高。
●临睡前可以适度喝水,有助睡眠,降低脑血栓等发病风险,尤其是老年人,不能因害怕起夜就不喝水。睡前喝水不要太多,100至200毫升就行,如果患有肾脏疾病等,应遵医嘱控制饮水量,以免加重病情。
本文综合自:上海天气发布、@中国天气、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报社、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生命时报、科普时报、新闻坊、网友评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