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智——黔台青年师生科普嘉年华活动在贵阳举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16:00:00    

中国台湾网8月27日讯 25日,由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山海智——黔台青年师生科普嘉年华”活动在贵阳举行。来自贵州与台湾的青年师生代表齐聚一堂,通过科学微课堂、文化交流等活动,共话科技魅力,共促两岸融合发展。

近年来,贵州科技事业发展势头迅猛,“中国天眼”FAST持续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大数据产业在黔中大地扎根生长,喀斯特地貌的生态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科学的印记遍布城乡,为此次交流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样本。

活动现场。(中国台湾网发)

贵州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黔台师生亲身走进贵州的科普场馆与教育基地,感受科技的温度与文化的魅力,在科学实践中激发对知识的好奇与热爱。贵州省科协将以“山海智”平台为纽带,持续为黔台两地搭建交流桥梁,助力增进彼此友谊,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台湾代表团团长、东吴大学物理系名誉教授刘源俊对活动的举办表示肯定。他认为,两岸学生能有面对面交流互动的机会十分难得,非常乐见双方在自然科学领域相互学习、共同提升。贵州在大数据、天文科学、桥梁建设、特色地质资源及民族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值得台湾学子深入体验。他寄语台湾教师团以徐霞客般的探索精神,带领学生在行走中学习,同时也热情邀请贵州师生到台湾交流,感受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科研氛围。

“科普微课堂”环节是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黔台两地四位嘉宾分别带来精彩分享。

贵阳市第一中学通用技术教研组长段俊松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普教育初探》为题,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科普教育应聚焦数据、算法、算力三大核心,引导学生从使用AI工具向创造工具转变。他指出,要以课程和社团为阵地,通过3D打印、开源电子等精品课程及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与创新能力,同时重视科技竞赛与成果孵化,坚守“立德树人、为国立才”的育人方向。

科学月刊社总编辑曾耀寰在《就是那道光》的分享中,阐述了光的研究价值。他指出,光伴随人类一生,是探索宇宙的重要工具,借助光速可“考古”宇宙初期状态;光具有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特性,光谱和偏振光在天体研究、物质检测等领域应用广泛,鼓励青少年通过实践探索光的奥秘。

台湾大学化学系教授、科学月刊社编辑委员金必耀在《亲爱的,我把分子变大了》课程中,分享了“串珠化学”相关内容,核心是通过串珠制作分子模型,帮助理解分子结构。课程中,他还讲解了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等化学知识,介绍了从串珠到珠串的制作,如正四面体、正八面体等,并提到串珠化学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适合各年龄段探索。

贵阳市第一中学科创中心负责人和琴在《从兴趣到创新:特色科技教育如何激活学生潜能》中提出,科技教育需抓住时代机遇,分阶段培养学生能力:小学低段重兴趣培养,高段重创造意识;初中重系统探索,高中重专业衔接。通过普及层、兴趣层、提升层的分层教学及校企合作,激发学生潜能。

交流环节中,黔台学生代表踊跃发言。台湾新北市南山高中学生王迩洁感言,此次交流活动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期待未来在台湾与贵州师生再相聚;贵阳一中丘成桐少年班学生代表封钦洋介绍了其所在社团的课程与成果,分享了在3D打印、电子技术等课程中的成长感悟;台湾新北市南山高中学生陈詠翎对贵州的城市风貌与科普课堂印象深刻,她思考如何善用AI工具创新,并期待深入了解贵州文化;贵阳一中学生代表杨予墨分享了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经历,他认为赛事中的成长与友谊比奖项更重要,鼓励同龄人重视动手能力、创新思维与科学精神。

黔台青年师生合影。(中国台湾网发)

此次“山海智——黔台青年师生科普嘉年华”活动,以科学为媒、文化为桥,为黔台青年搭建了交流平台,不仅促进了两岸科技教育经验的互鉴,更加深了两地师生的情谊,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注入了青春动力。(中国台湾网、贵州省台办联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