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大发布四项医学科研创新成果,AI赋能提升湾区医疗水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7:15:00    

4月28日,香港理工大学公布了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疗辅助系统、智能眼科诊断系统、踝关节康复机器人和人工耳蜗传感器等四项最新科研成果,致力于提升香港乃至大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创新)赵汝恒教授介绍理大“医工结合”理念

据了解,香港理工大学拥有多个与医疗及健康领域相关的科研基建,当中包括理大高等研究院辖下七所研究院及研究中心、19所大学研究院及研究中心,以及四所中心实验室,通过凝聚工程学、医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力量,开发创新解决方案。理大副校长赵汝恒教授表示,理大贯彻以病人福祉为中心的理念,发挥“医工结合”和人工智能赋能医学的独特优势,致力于推动医疗科技创新和知识转移。

蔡璟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疗辅助系统

当天,理大展示了四个优秀科研项目——

肺癌是香港乃至全球头号癌症杀手,由理大蔡璟教授的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肺部放射治疗辅助系统,可自动分析患者的计算机扫描影像,无须造影剂便可生成肺部通气及灌注功能影像,分辨肺部不同区域的功能,并通过“功能引导”的创新放射治疗方式设计个人化的最佳放射治疗计划,并降低对患者肺部的放射损伤,提升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何明光教授及其团队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眼科诊断领域

由理大梁显利教授、何明光教授携手组建的科研团队,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于眼科诊断领域,以非侵入性血管造影技术突破传统诊断瓶颈,既完全避免传统造影剂注射风险,可自动识别微动脉瘤、出血点等早期病变特征,又整合超广角成像技术,将检测范围扩大300%。该技术目前正在大湾区顶尖医疗机构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其远程会诊系统可让偏远地区患者享受到眼科诊疗服务。这项突破性研究已获五项国际专利,在第五十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荣获“法国与欧洲发明家联合会―法国最佳国际发明与创新奖”及“评审团嘉许金奖”。

张丹教授及其团队研发出踝关节康复训练机器人

中风是老龄化社会的主要健康挑战,特别是行动不便和长期卧床患者,需要接受长期及反复康复训练。张丹教授及其团队研发出首款可在三轴上自由旋转,提供全方位足踝关节康复训练的机器人,帮助踝关节活动受限患者做居家康复训练,以及脑偏瘫和中风患者的术后踝关节功能康复。机器人糅合“具身智能”及“全向运动”设计,可针对不同患者各阶段的康复需要,通过传感器追踪并调整踝关节位置进行康复训练。

谭华耀团队的成员崔静娴博士介绍超微细光纤传感器的研究成果

谭华耀教授及其团队克服传统玻璃光纤刚性过大的技术瓶颈,成功研发出超微细且兼具生物兼容性的塑料光纤传感器,并将其整合到人工耳蜗电极阵列结构中,以提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导航精度与组织保护效能。目前研发团队正与知名植入式听力解决方案公司Cochlear Limited、墨尔本大学及皇家维多利亚眼科及耳科医院合作,推动项目的临床测试及商品化。

文|记者 王漫琪图|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