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周刊|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新重庆-重庆日报 陶于祥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重庆要持续做大做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加快融通创新链产业链,促进科技部门与产业部门精准对接、高效协同,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强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培育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一是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建立高效协同攻关的组织运行机制,优化提升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进有组织的科技创新与创新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生态,全面提升重庆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通过强化长安汽车、千里科技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领军企业成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关键战略科技力量,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创新之源。三是打造区域原始创新策源地。围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软件信息服务等优势产业以及空天信息、量子科学等前沿交叉领域,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加快形成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区域原始创新策源的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加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断培育新产业、引领产业升级。一是面向应用场景。立足重庆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以面向应用场景为驱动,组建若干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的产业创新平台,开展“有组织科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破解制约重庆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促进“科创+产业”加速融合,大力发展和培育未来产业,系统性重构具有重庆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构建高能级创新联合体。聚焦产业共性技术发展需求,探索构建新型创新组织形态,推动形成一批由重庆及中央在渝科技领军型企业牵头、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牵引、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深度协同的高能级创新联合体,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力争在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生态自主可控。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重庆战略性新兴领域,打造一批“场景试验场+试验室”中试成果转化基地,加快创新成果孵化转化应用,提升产业基础创新能力,为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力量。
加强“四链融合”,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要积极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遵循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过程中的本质规律,在0到0.5的突破阶段,加强关键核心技术人才的培养投入,锚定基础研究战略导向,推动科学研究向技术开发转变;在0.5到1这个阶段,进一步健全战略科技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打造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融通的人才培养联合体,构建跨学科、跨产业、跨领域的交叉培养模式。三是加快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人才分类组织、分类管理、分类支持机制,改进科研项目组织实施与管理方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分中心教授,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3XGL040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