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药谷,更是创新源:钱塘AI制药如何重塑生物医药研发范式?
今年上半年,位于杭州市钱塘区的杭州医药港捷报频传:
“杭州核酸药谷”在和达药谷V期揭牌;中肽生化成为国内唯一获批上市醋酸戈舍瑞林原料药的企业;海昶生物自主研发的HC016,成为国内首个实现中美两国双报双批的LNP递送TLR9激动剂项目…… 这是杭州钱塘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在AI与生物医药深度融合的当下,钱塘如何紧抓产业转型升级的风口,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8月27日,杭州市钱塘区举办“AI+生物医药”创新研讨会暨媒体采风行活动,邀请政府企业、专家学者、媒体代表共同走进钱塘,解码行业发展密码。
打造“AI+医药”创新高地 破解研发“三高”困境
当前,全球生物医药研发深陷“10年研发周期、10亿美元投入、不到10%成功率”的困局,而人工智能凭借其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精准的预测模型与创新的研发范式,已成为打破困局的关键力量。

正是基于这一产业洞察,钱塘区主动搭建政企学研深度对话的平台。研讨会上,政策解读、专家分享、企业路演、圆桌论坛等环节层层递进,既有战略高度的顶层设计解读,也有贴近产业的实践经验交流。
西湖制药、西湖云谷智药、智云健康、丹望医疗、德睿智药5家本土领军企业,带来了“AI+生物医药”融合应用的鲜活案例。圆桌论坛环节,嘉宾们围绕“AI如何破解生物医药‘三高难题’”这一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思辨,让产业发展思路愈发清晰。“区内药企单项目研发投入普遍达4-10亿元,临床前候选分子仅5%能进入临床阶段,但AI正逐步改变这一现状,推动研发环节从‘大海捞针’转向‘精确制导’。”杭州医药港相关负责人说。
既重视理论又解决“卡脖子” 数智化赋能精准治疗
当天下午,二十余家媒体及中国城市网媒联盟成员网站走访了钱塘区内“AI+生物医药”代表性企业。
第一站,大家先来到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以下简称“浙大智药院”)。这家企业是“高校赋能成果转化”的典型。自成立以来,浙大智药院坚持理论研究与产业转化并重,致力于打通从论文到药物的“死亡之谷”。通过知识图谱、AI算法等,该院构建了原创靶点发现与验证技术体系,已孵化7家企业、承接项目140余项,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超200项。
“未来,研究院将以创新药物研制为主要目标,持续打造原始创新、转化研究与产业化发展优势互补的创新共同体。”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相关负责人曹戟说。

而走进德睿智药的实验室时,大家不见传统药企中密密麻麻的实验架和瓶罐罐,取而代之的是高速运转的电脑和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流。作为“AI制药企业”的典型代表,德睿智药以人工智能重构药物研发路径。其首款AI辅助设计的GLP-1RA口服小分子药物MDR-001,仅用8个月就完成临床前候选化合物确认,比传统方法节省1.5-3年时间和超50%成本。
德睿智药创始人兼CEO牛张明说:“AI帮我们‘筛’出了更好的分子,让我们在更短的时间内找到了更有效的候选药物。”

与前面两家主体不同,辉瑞智慧医疗创新中心以“超越药片”的理念,聚焦创新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开发、专业医学内容的输出、面向医患创新健康模式的打造以及生态合作孵化四大方向,用先进技术赋能医疗服务,持续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之所以落户钱塘,辉瑞看中的是这里的数字基因和创新优势。“杭州聚集了众多科技巨头,也有头部医疗机构和一流高校院所,为医疗数字化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钱塘整个产业生态环境与政策条件,也与辉瑞‘为患者生活带来改变其生活的突破创新’的企业使命不谋而合。”
目前,辉瑞产业龙头效应明显,企业通过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对接的平台及活动,已聚集了十多家创新企业落地钱塘。

作为全省首个省级新区和最年轻的行政区,钱塘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去年全区GDP突破14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占杭州市总量的1/5,创新指数跃居全省前三,连续五年位列国家级经开区全国十强。
其中,生物医药产业是钱塘一直以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浙江省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核心区、杭州市生物医药“一核四园多点”唯一核心区,截至目前,钱塘已集聚生物医药企业1800余家,吸引高端人才超500名、院士团队16个,产业规模占据杭州市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