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应更贴合大学生成长实际
一项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91.37%受访大学生所在高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在众多劳动教育形式中,18.99%受访大学生倾向开展体力劳动,34.24%受访大学生倾向开展创造性劳动实践活动,46.77%受访大学生倾向于两者结合、均衡开展。
当前,高校普遍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劳动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建设成效显著,大学生对通过劳动教育获得实质性收获的认同感普遍增强。同时也要看到,高校劳动教育还不同程度存在重技能培养轻价值引导、教育场景脱离真实需求、与专业和就业衔接不足、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推进劳动教育创新,使得劳动教育更好贴合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赋能大学生成长成才。
同时,随着数智化时代的到来,劳动形态发生深刻变化,创造性劳动、协作性劳动日益发展,传统劳动教育理念难以适应新形态需要。因此,高校要注重劳动教育的多样性和创造性,重视劳动范畴的拓展延伸和劳动技术的发展,避免劳动教育形式化、负担化或简单体力化。开展劳动教育应注重“过程体验”而非仅看“结果产出”,关注大学生在劳动中的态度转变、能力提升和协作表现。
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要求劳动教育的内容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劳动教育内容创新的核心目的是增强劳动教育的吸引力和实用性,使劳动教育既能与学生专业学习紧密结合,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又能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发展的劳动技能。因此,劳动教育的内容创新需构建“分层分类、多元融合”的内容体系,将劳动融入不同学科专业门类课程,实施差异化个性化劳动教育。如理工科可开展科研实验辅助、技术研发等专业相关劳动,文科可设置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实践内容,实现“劳动+专业”的协同育人。通过内容创新,可以让大学生从专业的劳动教育中,塑造正确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和培养良好劳动习惯,进而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当下,一些高校的劳动教育以集中劳动、义务劳动等形式开展,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难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要实现劳动教育的形式创新,使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比如,可探索开展项目式劳动,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大学生申报发挥个人兴趣特长的项目,如校园文化建设等,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劳动+”融合形式,推进“劳动+竞赛”“劳动+志愿服务”“劳动+社团活动”“劳动+德育/思政”等,进一步推动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精神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让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通过形式创新提升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获得感。
评价机制是劳动教育的“指挥棒”,其创新对教育质量提升具有导向作用。部分高校劳动教育现有评价多以简单考勤、总结报告为主,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激励性,难以客观反映劳动教育成效。评价机制创新旨在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分析劳动行为数据,建立科学、多元、动态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结果的导向作用,这就需要构建多元协同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记录大学生在劳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元主体评价结合师生评价、服务对象和合作单位反馈,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发展性评价关注大学生劳动观念的转变、劳动技能的提高和劳动情感的升华。通过将评价结果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增强评价对大学生的激励作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造就更多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对劳动教育提出了广泛的社会性要求。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高校应重视家庭、社会承担的育人功能,认识到大学生劳动观念的产生和劳动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社会的培养和检验,汇聚起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形成三者协同育人的机制。
(作者系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0日 第02版
作者:韦志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