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宝塔指方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07:19:00    

七月的延安,烈日当空,延河水缓缓流淌,宝塔山静静矗立。延安市宝塔区延安革命纪念馆门前的广场上,一批批游客来到高大雄伟的毛主席塑像前驻足、瞻仰、拍照。抗战期间“到延安去”的呼唤如在耳边,吸引着众多后辈前来参观学习。

延安革命纪念馆建于1950年7月,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设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如今,这里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纪念馆现拥有馆藏文物3.6万多件,历史照片1万余张,生动再现了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艰苦岁月,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驱日寇的光辉历史。

走进展馆,一个小小的炕桌旁围着不少参观者,桌面上原本深红色的漆已被磨损,呈现深浅不一的灰色。“这是毛泽东当年在清涧袁家沟时用过的炕桌,我们所熟知的《沁园春·雪》正是主席在这个小小的炕桌上写出来的。”讲解员张洁介绍,1936年初春,毛泽东面对陕北大雪,在困苦中仍满怀豪情,凭一腔革命理想伏案挥笔写下这首词。

沿着展馆地面上“延安窑洞有马列”的灯带继续前行,一本巨大的模型书出现在眼前,上方是毛泽东伏案写作的照片和“论持久战”几个金字。张洁介绍:“当时为了阐明持久战的战略方针,驳斥‘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毛泽东在延安凤凰山用了8天9夜的时间,写下了军事著作《论持久战》,科学分析了抗战面临的形势。”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走进军民大生产复原场景展厅,一曲耳熟能详的《南泥湾》响起,不少参观者跟唱起来,仿佛被带回那段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岁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为摆脱困境、打破敌人的封锁,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屯田垦荒,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建设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创造了宝贵的南泥湾精神。

继续前行,展柜中陈列的一块刻有“工合”字样的肥皂引起记者注意,这是由中国工业合作组织帮助建立的新华化工厂所生产的抗战肥皂。1941年,斯诺夫妇募集了大量资金捐赠给工合延安事务所,“工合”用这些资金,成立了难民纺织厂、新华陶瓷厂等工厂,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物资支援。张洁介绍,这块肥皂其实也是当时国内外抗日统一战线的象征。

近年来,延安革命纪念馆不断丰富展陈方式,通过场景还原等手段,增强展览的沉浸感,让参观者更直观地感受延安时期的历史氛围。同时,依托数字技术推出红色云展厅等新展览形式,更加生动鲜活地传播延安精神,引导公众在观展中铭记历史、传承精神。(经济日报记者 刘沛恺 勾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