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市探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多方培土 乘“数”而上

抚顺永茂建筑机械有限公司车间内,机器人正在焊接作业。本文图片由本报特约记者门莹摄

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智检中心,“数智化”成为公司转型发展道路上一张亮眼的名片。
核心提示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然成为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今年,抚顺市成功跻身全国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行列,获得中央财政1亿元的专项补助资金,为全面提升全市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新的机遇。
机遇之下,挑战犹存:中小企业对转型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判断模糊,成本压力与收益预期不明,加之技术人才短缺、储备不足,“想转不会转”的困境亟待破解。那么,数字化转型究竟能为中小企业带来哪些实打实的收益?尚未开启转型之路的企业,又能从先行者的实践中获得哪些宝贵启示?政府部门该如何整合资源,为企业转型保驾护航?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重塑产业竞争力的“破局之路”
生产效率跃升、人力成本锐减、产品质量升级、市场响应提速,数字化转型正以颠覆性的力量重塑企业竞争力。一些率先拥抱数字浪潮的中小企业,已切实尝到了甜头,数字化转型效益显著。
自动定位巡航车将一袋袋化学纤维投放到传送带上,机器自动对各类物料进行称重,按比例混合生产出无纺针刺毡,接下来通过挂配传递系统进入缝纫、组装生产线,生产出一条条工业滤布及滤袋成品……在辽宁鸿邦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整个生产流程实现了自动化,1300余平方米的车间仅有两名技术人员实时查看设备运转情况。
“这两条生产线是目前国际先进的滤布行业生产设备,可实现智能化控制90%以上,较以往节省人力70%以上。”公司技术质量部部长姜昊说,通过“互联网+智能设备”、二维码全流程跟踪、“Web应用+移动端”等新技术,不仅实现了人力的大幅“瘦身”,生产效率更是提升30%,产能增加28%,产品不合格率降低70%。
记者看到,原料进入梳理系统后,原本杂乱的纤维被梳理得松散均匀,随即进入铺网系统。细密的纤维网在传送带上延展,系统迅速记录下此刻的产品长度。“这个数据会与针刺后的长度进行对比,自动计算牵伸比并上传‘云’端。”技术员陈远一边调取数据一边解释,“有了这些实时数据,我们能及时调整工艺参数,保证产品质量稳定。”
针刺是生产的关键环节,运行过程中,系统时刻监测着针刺密度、深度等关键参数,一旦数据出现波动,便迅速自动调节针刺频率与整线速度,生产出的针刺毡强度和厚度都能精准把控,瑕疵品大大减少。
在辽宁鸿邦的生产车间,每一块滤布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都被数字化技术深度赋能。在姜昊看来,“这场数字化转型不仅是设备的更新,更是生产模式的彻底革新。生产工艺流程可根据需求灵活配置,原材料和成品市场价格通过系统实时分析预测,企业能耗及成本实现智能分析优化。这些改变不仅让辽宁鸿邦在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上实现双提升,更构建起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
当辽宁鸿邦的工业滤布在智能生产线完成“数字蜕变”时,抚顺罕王傲牛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矿区内,一场关于“智慧矿山”的变革正在上演。
在罕王傲牛矿业的控制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闪烁着各类数据与图表,实时呈现着矿山的生产进度、设备运行状况、人员分布等信息。罕王傲牛矿业智慧矿山系统融合四维地理信息、5G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集成传感感知、数据通信、自动控制等功能,实现了矿山信息的精准采集、可靠传输、规范集成和实时可视化。同时,支持自动化运行和智能决策,能够预知和防控生产过程中的隐患与危险源,赋予矿山自我学习、分析和决策的能力。
公司信息部副部长刘俊廷介绍,通过构建智慧矿山系统,罕王傲牛矿业实现了井下井上网络全覆盖。在生产流程上,全流程智能化控制系统涵盖地下采矿和地面选矿全部生产作业,实现从“人控”到“数控”,从“自动”到“智能”的全面提速与升级。得益数字化转型,罕王傲牛矿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实现了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全链路数字化协同,库存金额累计降低约22%,经济效益增加超4000万元。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传统企业应对人力成本上升、安全风险高等挑战的“解题之策”,更是重塑产业竞争力的“破局之路”。抚顺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生产端,中小企业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使用智能设备替代重复性劳动,让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双提升,让企业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在消费端,数字化精准捕捉用户需求,还能推动生产模式从标准化向柔性化、定制化转变,将小规模个性化定制变为现实,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中小企业破局发展的关键引擎。”这场数字化变革,正推动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开辟新赛道,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目前,抚顺市已累计建成30家数字化生产车间和智能工厂、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高2.1个百分点、达到64.4%,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提高3.5个百分点、达到79.3%。
正视“不想转、不会转、不敢转”
“买套设备要几百万元,投入产出算不清,晚上愁得睡不着觉。”回忆起半年前谋划数字化转型时的情景,一家冶金企业负责人直摇头。
这样的困惑并非个例,许多企业在面对数字化转型时,常陷入“三重困境”:对转型价值认知模糊导致“不想转”;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致使“不会转”;面对高额投入与未知风险产生“不敢转”的顾虑。更让企业家无奈的是,市场上的转型方案难以契合企业实际需求。
“要聚焦中小企业‘不想转、不会转、不敢转’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准确把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新规律新趋势,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抚顺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抚顺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通过加强政策支持、资源统筹和管理服务,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生态,提升服务供给能力,降低企业转型成本。
从顶层设计入手,抚顺市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抚顺市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锚定转型方向;《抚顺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管好“钱袋子”;还有绩效管理等办法同步出台,构建起全方位、全链条的政策支撑体系。
针对企业“不敢转”的痛点,抚顺市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资金。其中,用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改造的中央财政资金总计8000万元;用于数字化转型供给水平提升、云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化水平评估诊断、人才培训等综合服务领域的资金达2000万元,以真金白银减轻企业负担。
为解决“不会转”的难题,抚顺市加强人才需求对接,推动数字化转型人才与产业结构、岗位需求紧密结合。同时,组织数字化服务商面向试点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知应会培训,确保企业相关人员“人人会用、人人用好”。
在破解“不想转”方面,抚顺市将着力打造30个数字化水平四级企业、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遴选出20家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的企业作为示范标杆,让其他企业能够直观看到转型实效。通过重点项目先行先试,探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路径与典型模式,形成重点行业典型场景解决方案,以示范带动、经验复制的方式,引导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当政策“组合拳”精准打通企业转型痛点,抚顺市正以更具象的行动规划,将转型蓝图绘入行业发展肌理。聚焦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冶金高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轻工四大试点行业,抚顺市已锚定“三步走”战略:通过准备、实施、验收推广三阶段,让数字化转型在产业集群中扩散。按照规划,2025年将率先完成100家企业改造,2026年增至300家,力争到2027年6月,推动533家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跃升,让90%的企业达到数字化水平二级及以上标准。
如今,在抚顺,四大试点行业533家企业已纳入改造计划,首批100家企业正加速迈向数字化新赛道。在浑河畔,一场中小企业数字化蝶变正加速推进,抚顺正以创新实践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成功范例,助力区域经济在数字浪潮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辽宁日报记者 崔振波)